导言
经过数天或数周的精心干燥后,我们的陶瓷作品将面临第一次烧制考验。坯体烧制(德语为 "Schrühbrand")将易碎、多尘的粘土转化为永久性的陶瓷材料,这种化学和物理上的巨大变化为接下来的一切奠定了基础。
快速总结:
- 比色烧制是将粘土转化为陶瓷的第一次窑炉烧制
- 这种烧制温度通常达到 900-1000°C (1652-1832°F)
- 这个过程会烧掉有机物质,并使粘土发生化学变化
- 经过烧制后,作品更加坚固,但仍有足够的孔隙接受釉料
- 这一步骤需要仔细加载、编程和监控
比萨烧制过程中发生的情况
烧制比萨饼远不止是简单地加热粘土,而是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变化:
化学变化
随着窑内温度的升高,粘土会发生永久性的变化:
- 温度为 100°C (212°F):物理水蒸发(剩余的水分变成蒸汽)
- 350-500°C(662-932°F)之间:化学结合水被驱除
- 约 573°C (1063°F):出现石英反转--这是粘土中的硅矿物改变晶体结构的临界点
- 700-900°C(1292-1652°F)之间:有机物完全烧尽
- 到 950°C (1742°F) 时:粘土颗粒开始融合,形成陶瓷材料
一旦发生这些变化,就再也回不去了--可塑的粘土永远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坚硬的陶瓷。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正是陶瓷在人类历史上经久耐用的原因。
准备比萨烧制
最终检查
在装窑之前,每件干透的作品都要经过最后的检查:
- 我们检查烧制过程中可能扩展的毛细裂缝
- 我们确保所有部件完全干燥(即使是轻微的湿气也会导致爆炸)
- 我们轻轻地清理表面的灰尘或碎屑
- 我们检查签名或制造商标记是否清晰
装窑
正确装弹是成功发射的关键:
- 由于部件在烧制过程中会收缩,因此不能相互接触
- 空气循环需要在整个窑内均匀流动
- 较重的物品放在较低的架子上,较轻的物品放在较高的架子上
- 有效利用空间,同时保持安全距离
我们通常将作品堆放在专门的窑架上,并用窑柱隔开,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可烧制作品的数量,又能确保不出现拥挤的情况。
发射时间表
坯体烧制并不是简单的 "打开就走"--它要遵循严格控制的时间表:
缓慢升温
我们从非常缓慢的温度上升开始:
- 0-150°C(32-302°F):极慢的加热速度(通常为 50°C/小时),让残留的水分缓缓排出
- 150-600°C(302-1112°F):由于结晶水离开粘土,加热速度适中
- 573°C(1063°F):石英反转时短暂保持温度
- 600-950°C(1112-1742°F):加热速度更快,因为粘土变得更加稳定
这种小心翼翼的升温可防止热冲击,以免造成碎片破裂。
保持和冷却
- 我们通常会在最高温度(约 950°C/1742°F )下保持 15-30 分钟,以确保所有工件都达到全温
- 窑炉关闭时会自然冷却,通常需要 12-24 小时才能打开窑炉
在我们的工作室里,一个完整的烧制周期从开始到冷却一般需要 18-24 个小时。
不同形式的特殊考虑
不同的陶瓷形式在烧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:
薄壁部件
在水熏阶段(物理水变成蒸汽的初始加热阶段),细杯或薄花瓶等精致器物尤其容易受到伤害。对于这些作品
- 我们使用更慢的初始加热速率
- 我们有时会把它们放在窑炉的冷区
- 我们确保它们在烧制前完全干燥
大或厚的表格
大件则面临相反的挑战--它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让热量均匀渗透:
- 我们将它们放置在温度最稳定的地方
- 我们可能会延长保留时间,以确保他们得到充分处理
- 我们给它们额外的空间,以容纳更夸张的动作
复杂形状
有附件或特殊形式的作品会得到特殊的摆放位置:
- 我们为脆弱地区提供窑炉家具
- 我们对它们进行定位,以尽量减少连接处或薄截面上的应力
- 我们有时会将它们与标准生产件分开烧制
开窑:关键时刻
冷却后,打开窑炉,就会看到我们陶瓷之旅的第一次重大转变。这一刻总是充满期待--所有作品都能存活下来吗?烧制过程如何改变了它们的外观?
我们的目标
在检查烧制好的作品时,我们要进行检查:
- 整体收缩率(通常为干尺寸的 4-6)
- 颜色变化(通常从灰色变为暖赤褐色)
- 环形测试(轻轻敲击正确烧制的工件会发出清晰的响声)
- 表面纹理(现在更坚硬,但仍有一些孔隙)
- 上釉前需要解决的任何烧制缺陷
比斯克后处理
在上釉之前,烧制好的作品通常需要焙烧:
- 轻微打磨,去除锋利边缘
- 除尘,清除窑炉碎片
- 在不应该粘附釉料的底部打蜡
- 按形状组织,以实现一致的釉料应用
技术方面:我们的窑炉设置
在法兰克福的车间里,我们用电窑烧制比萨:
- 数字控制器可精确调节温度
- 多区域均匀加热
- 经过多年改进的可编程时间表
- 高温锥作为温度的备份验证
- 安全运行的通风系统
通过这些设备,我们可以在监测能效的同时,获得一致、可靠的结果。
为什么要使用比色火?
有些陶艺家采用单烧法(从干骨直接烧制到上釉),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中间步骤呢?
比色烧制具有重要的优势:
- 制作出更坚固的工件,在上釉时更容易操作
- 可用于清洁、打磨和精确涂釉
- 在釉面密封之前去除所有有机物
- 在使用昂贵的釉料之前,有机会发现并解决任何问题
- 为釉料的吸收创造完美的表面孔隙率
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对质量和可靠性的投资。
比斯克美学
坯烧陶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--温暖、无光泽的表面,展现了上釉前的纯净泥体。在这个阶段可以看到
- 泥体的真实颜色
- 精细的投掷痕迹和有意的纹理
- 没有釉面变化干扰的纯粹造型
有些陶瓷传统推崇这种美学,让作品的一部分不上釉,以展示坯体表面。
下一步是什么?
烧制完成后,我们的作品就可以焕然一新了。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们将探讨上釉的艺术和科学--如何为我们的石器增添色彩、纹理和功能。
分享:
从泥到杯我们的手工陶瓷之旅
干燥科学:陶瓷制作的关键步骤